記者黃朝琴/臺北報導
今年適逢臺灣作曲家許石百歲冥誕,臺灣音樂館《民歌與流行的追想:夜半歌聲聽許石》紀念特展即起開展,呈現許石豐富的音樂人生,以及對臺灣流行音樂的影響,他曾創作「安平追想曲」與「鑼聲若響」等膾炙人口的歌謠,也收集整理散落在各地的民謠,並重新編曲灌錄唱片,值得後人了解其貢獻。
策展人徐玫玲表示,這項紀念特展分為「故鄉臺南我的家」、「民歌採集聽風情」與「舞臺巡迴展魅力」三大主題,展示許石《台灣鄉土交響曲》原版唱片、樂譜手稿、唱片盤帶,還有他第一次出國配戴的太陽眼鏡,娓娓道出他跟妻子鄭淑華與好友楊三郎,以及顏華、林秀珠、長青、林峰明等學生之間的密切交流。
徐玫玲指出,眾多文物以《臺灣鄉土交響曲》最重要,原版唱片僅剩一張,該專輯分為4個樂章,包括閩南調、客家調、白字戲、原住民曲調,許石從 1964 年開始採集臺灣許多民謠,以西方管弦樂團編制,搭配臺灣傳統樂器,合寫中西合併曲目,學術界竟然鮮少提及,值得外界深入了解許石的生命歷程。娛樂城
許石的兒子許朝欽表示,感謝這次特展讓他有機會重新認識父親,父親的樂譜夾雜非常多小記,紀錄許多心路歷程,讓他發覺父親對臺灣音樂的喜愛,超越他自己的生命與家庭,許石不只屬於許家人,許石的音樂更屬於大家。
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濟民表示,許石畢生還有幾件首創之舉,他是臺灣第一位將音樂結合部落觀光的音樂人,與烏來清流園進行深度音樂表演合作,他推廣原住民音樂不遺餘力,幫助學生朱豔華出版唱片,朱豔華也是臺灣第一位灌錄唱片的原住民歌手,這也可以說是一條龍的形式建構音樂產業的生態鏈。
許石 1919 年出生於臺南,後來留學日本,1946 年返臺後,即以「南都之夜」聞名全臺,成為當時最紅的歌曲,他窮盡畢生之力收集民歌,委託許丙丁、呂訴上與鄭志峰等文人填詞後,再以流行歌曲的形式推廣。
許石1950 年代起更設立中國唱片、女王唱片、大王唱片與太王唱片公司,將改編後的民歌灌錄為唱片,賦予傳統民歌新生,他曾說,「我有一個理想,是希望那些幾乎被大家遺忘了的臺灣鄉土民謠,能夠重在臺灣民眾的心胸中燃燒起來。」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s.yimg.com/g/images/spaceball.gif)
華岡合唱團演唱許石組曲。(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)
![](https://imageproxy.pixnet.cc/imgproxy?url=https://s.yimg.com/g/images/spaceball.gif)
許石兒子許朝欽(左一)捐贈音樂文物給傳藝中心,由文化部次長蕭宗煌(右二)、傳藝中心主任陳濟民(右一)接受。(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提供)